演讲题目:灯火阑珊处:Metantennas 报告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及工业项目主任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2019)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射频识别技术理事会副主席及杰出演讲人 东南大学******** 时间: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上午10:00-11:00 地点:南京市江宁开发区,秣周东路9号,无线谷 A3楼4层3412会议室 主办单位: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IEEE AP-MTT-EMC Joint Nanjing Chapter 江苏省电子学会天线与微波专委会 摘要:过去三十年以来,无线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新型天线技术的发展以及增强天线性能及功能的新技术发展。然而,用于物理极限的存在,如何超越前人的卓越工作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挑战,已成为天线技术创新的瓶颈(望断天涯路)。所幸的是,具备天然材料所没有的特殊电磁特性的,经过特别设计的周期性结构,即metamaterials或泛电磁材料/结构的提出为天线设计的创新打开一扇窗。新颖的metamaterials物理概念正在强力地改变着天线技术创新的方向。为此,许多工程人员已经倾注了大量的努力去发展新颖的技术(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守得云开明月现,横空出世的metantennas为高性能与多功能无线系统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灯火阑珊处)。本演讲首先简单地介绍了metamaterials和metasurfaces。然后,详细介绍几个最新发展的基于metasurfaces的微波段5G metantennas设计。最后,展望了metantennas在未来射频与微波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特别是,回顾了从meta物理概念出发到天线技术创新的之路。
简历:陈志宁,毕业于通信工程学院并获电子工程工学学士、微波与电磁场工学硕士学位及通信与电子系统工学博士学位。后于日本筑波大学获其第二个工学博士学位。 在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七年期间,在通信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曾任助教及教授。在一九九三至九五年期间,在东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副教授(资格)。在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年期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研究,曾任研究助理及研究士。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九年期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日本筑波大学从事研究。之后,又于二零零一和二零零四年两次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赴日本筑波大学从事短期访问研究(高级)。于二零零四年,作为访问学者加入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华森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在二零一三年,作为DIGITEO高级客座科学家访问法国Supelec大学。在一九九九年至二零一二年期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无线通信中心及后来的新加坡科技与研究局通信资讯研究院从事工程研究、开发及技术转让。曾任首席科学家和射频与光研究部主任,领导一支七十余名研究员和工程师。并在二零一二年至二零一六年间,兼任科技顾问和首席科学家。于二零一二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任终身教授及工业合作项目主任。迄今为止,陈教授已经组织和领导了新加坡科技与研究局六项重大项目及五十多项工业合作研究及技术转让项目。 同时,陈教授现曾兼任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及日本千叶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或访问教授进行教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合作研究。曾现任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香港城市大学毫米波及太赫兹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新加坡科技与研究局公共科研基金、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以及新加坡法国合作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香港地区,加拿大,智利,瑞典,芬兰,中国等科研基金评审。 陈教授十分活跃于国际学术界。已经作为大会主席、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评奖委员会主席或国际指导委员会主席组织与参与许多国际学术活动。是国际天线技术专题大会(iWAT)、国际微波论坛(IMWF)、国际资讯通信及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医学及健保中应用专题大会(IS 3T-in-3A)、及亚太天线与传播大会(APCAP) 及海狮论坛(Singa-Laut Forum)的发起人及首届大会主席。现任欧洲天线与传播协会亚洲代表委员。 鉴于对新加坡无线工程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业发展的卓越贡献,陈教授于二零一九年当选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Fellow of SAEng)。由于在天线小型化及宽带设计的杰出贡献,陈教授于二零零七年晋升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 of IEEE)。现任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RFID联盟副主席、会士评审委员会副主席,杰出演讲人项目演讲人(Distinguished Lecturer)和新加坡分会创会主席。曾任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天线与传播学会新技术委员会委员、会士评审委员会委员和杰出演讲人项目演讲人。在担任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新加坡天线与传播分会主席期间,该分部获天线与传播学会及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及新加坡支会两个“二零零八年最佳分部奖”。 陈教授应邀在国际会议及工业展览会上发表了百余场技术演讲。他曾任六家国际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及特邀主编,曾现任九家国际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陈教授已发表了六百余篇英文论文(其中一百五十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及四十余篇中文论文。他主编并出版了Handbook of Antenna Technologies(Springer)大型天线手册,并撰写、主编和出版了四本英文专著(Broadband Planar Antennas:Design and Applications, Handbook of Antenna Technologies, UWB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tennas for Portable Devices, Antennas for Base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多个专题章节在英文专著(Developments in Antenna Analysis and Synthesis, Handbook of Antenna Technologies,Electromagnetics of Body-Area Networks: Antennas, Propagation, and RF Systems, UWB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for Communications, Radar, and Imaging,Antenna Engineering Handbook,Microstrip and Printed Antennas: New Trend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Ultra-Wideband, Short-Pulse Electromagnetics 7)。他于一九九二年翻译并出版了《小型天线》(Small Antennas)。 陈教授是三十二项专利的发明人,并成功地实现超过三十五项次技术转让。曾七次获最佳论文奖(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Best Paper Award 2010, the CST University Publication Award 2008&2015, IEEE AP-S Honorable Mention Student Paper Contest 2008, I2R Quarterly Best Paper Award 2004, IEEE iWAT Best Poster Award 2005&2018),四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国防科技进步奖;三次新加坡工程学会杰出工程奖 (IES Prestigious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 2006,2013&2014)及一次亚细安杰出工程奖(ASEAN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 2013)。他指导的本科及博士生在各类校级及国际会议上获得超过三十多项各种学术成果奖。 陈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电磁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和微波、毫米波、亚毫米波及太赫兹通信、雷达及成像系统中的天线与传播以及各类电磁场,机器学习和优化工具在天线研究与设计中的应用。 个人网页:http://www.ece.nus.edu.sg/staff/bio/czn.html和www1.i2r.a-star.edu.sg/~chenzn |
---|